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15章 第三面(上)

里还是阳州官员集中的地方。

但是陈文选认为这里不错,隋彪也支持,他也不好反驳了——选择这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保证了招聘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这年头的骗子是如此之多,堂堂的区委区政府招聘工作,若是不能在本地驻朝田的办事处举办,真的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或者学生会想得少一点,但是学生家长绝对不会想得少了。

没错,就是学生家长,陈区长和隋书记在接待室亲自做接待工作,不多时就接见了七八个学生家长,看得出来,做家长的对政府招聘的名额,比学生敏感得多。

家长一来,就要了解详细的政策,问的问题大多也都在点儿上——基本工资怎么算;担保贷款怎么担保;一年期到头,续签两年的合同,有些什么可以量化的指标,还可能有什么意外的因素影响;三年的脱贫任务完成,是否能保证转正,是事业编还是行政编。

出乎陈太忠和隋彪意料的是,北崇好多人在朝田发展得还不错,大老板不多,但是有房有车的人真不少,做的还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买卖,有开洗车行的,有武术教练,有外包通信工程的,也有做电脑配件的。

这些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码比普通的朝田人要强不少,在省城买了房子,基本上也算半个省城人了。

但是对他们而言,省城有难以言表的疏离感,在这里奋斗一辈子,也终究不是家乡,这里没有街坊邻居,没有玩泥巴长大的发小,没有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有的只是老板、下属和客户,或者是冷冰冰的工作关系,或者是赤裸裸的钱权交易。

所以很多家长意识到,回老家发展,不一定是坏事,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老家发展不下去,那么再回朝田来也不着急,解决不了编制,左右是个漂泊了,谁还差这三年?

有意思的是,来的家长里,有些孩子居然不是在朝田上的大学,而是在外省,这些家长是见到广告之后,专程来替孩子打听细则的,其中一个学生还是在上海上学——遗憾的是,他就读的那家学校,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没听说过。

这也是正常了,北崇如果有学生能上了清华北大或者浙大上海交大之类的名校,那回乡发展的几率,无限接近于零,直接给个村长,人家也未必愿意回去——当然,要是朝田的城中村村长,名校的硕士生也要打破头抢着回来。

不管学生家长如何多种多样,陈区长和隋书记坐在那里耐着性子解释,态度也非常地和善,现在不是拿架子的时候,正经是要体现出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