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页

根据贺叔叔一沓笔记。

第二部分 7心理医生在吗(22)

注意另一个事实:没有贺叔叔救助,我爸爸此刻正在同其他右派们结伴挑粪土,填装炸药炸筑水坝的石头。好一点,或许正在土坯教室里教七岁到十六岁的一年级生。最强,是去个边城做文化馆干事,办小城中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

我爸爸之所以还在这个凹字形红砖办公楼里领工资和粮票,还能在这个省城报刊上持一个令人耳熟的名声,你知道,是归功贺叔叔的。一天,贺叔叔说起想请个人帮他整理一份小说初稿,我爸爸立刻就说:我来吧。在此话脱口时,我爸爸非常羞窘,两个耳朵边沿充了血,红得晶莹。是生怕他报德的急切让贺叔叔看破,再看小。

此后,常在绿纱屏风后面,贺叔叔听我爸爸向他讲述小说的进展。

我知道。从八岁到十一岁,我已知道我们家所有的事。我知道我爸爸在两个大书架建造的"书房"里,集中精力完成贺叔叔那部近百万字的著作,集中精力于护住我们拥有的这两间只需五元租金的房子,护住年幼早熟的我和他那书架搭起的自治区。一进入那里,就听见他裤带上金属环扣的击碰声,那是他在脱下外裤,只穿长内裤或短内裤坐在三尺长一尺宽的书案前。

我十岁了。

大饥荒。

不,我不记得。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形容饥饿。这个词在我们社会的进行时态中是不存在的,被涂抹了。饥饿的生理感觉被否认掉了。如同所有肉体的需求,对于其存在不给予认同和理会。我们的生活情景被预定,其中充满阳光和希望,充满非生理的幸福。因此,生理的痛苦,诸如饥饿便是没有名分的感受;它存在,我们却无法将它命名。同其他建立在相同理想的国家一样,饥饿的痛苦是正常现象,是必然,却又是每个人该去悄默承受的。理想主义从一开始就伴同着饥饿。

三年的大饥荒是用别的字眼来取代的,比如,三年自然灾害。

因此饥饿在我记忆中是别的一些概念,比如,朗读会。

不知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从饥饿中产生。那样的朗读会在大饥荒的三年中特别盛行。

注意到了。但美国作家和诗人们的朗读会是同志式的沟通,战友式的相互支持。

并不普遍。中国作家很少当众朗读他们未完成的作品,抑或完成的。

也许他们认为作家更应该作为文字和语言活着。

第二部分 8心理医生在吗(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