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自序:日常的报复

面对通篇的平平无奇,我们常常忽视。对生活视而不见,也因此生活贫乏,这是日常的报复。日常是我们的天性,而报复是日常的技艺。

一旦失去强烈事物的映照,平日的内部机理和机器运转很难被捕捉。诸如一个挎着篮子卖鸡蛋的妇女、鸡鸣狗吠、打酱油的小男孩。我们看不见、找不到。这时候我一把拽住挎篮子的妇女,我问,“鸡蛋怎么卖?”令我惊讶的是她的回答。“不是鸡蛋,”她难过地说,“是小鸡崽。”

后来,我屡屡被这两辆车“推倒”“轧中”,我得慢慢寻求日常,这也是我写作的由来。因为写作更不可避免去读书,也读过相当一部分书籍,常常引以为傲,也真以为自己掌握真理,可以写作了。但第三辆公交车的出现,我才知道我正背道而驰。它让我知道不应该太过信奉书本,更需要压榨生活,学会日常,积攒平日的美德和恶习。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上班,手里也掂着书。下一站上来一位大妈,大妈坐在我旁边,她是个顶普通的大妈,头发花白,皮肤皲裂。为了对抗坐车的无聊,她把手里的一张广告纸反复阅读并试图从干瘪、统一、宣传,甚至传销性质的广告词里压榨出哪怕是一点趣味性或故事性。她读的文字比我读过的任何长篇小说都好,都激情澎湃、热浪滔天。

最后我要非常感谢在写作路上给过我很大帮助的各位老师:阿丁、阿乙、笛安、王二若雅、王小山、欧宁、黄振伟、Nicky Harman和Dave Haysom等等很多人,写不完了。还有孙海山和崔秀荣。

孙一圣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