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百一十五章:一个好人

知道了答案,其实想想就是到了,六百五十多万平均分到3000多人身上。每个人也就两千块钱。而且企业的管理层的工资肯定要高一些,真正分到职工手里的恐怕未必就够2000块钱。

要是十几年前的话,2000块钱确实可以称得上是高工资了,但是现在的话,就算是在华夏最偏远的山区也未必够生活,更不要说实在物价高的能吓死人的天海了。

想了想徐应龙再次问道:“老刘,要是咱们开工生产的话,每个月会赔多少?”

“一千多万吧。但是咱们的企业相隔不远,如果开工生产的话刀具厂这边就可以省了大批的运输费,这笔钱每个月可以省300多万。”

“也就是说咱们如果生产的话损失其实并不是很大。是不是?”徐应龙道。

“嗯,如果运营的好的话,甚至可以持平,毕竟我们是自己生产自己用,所生产的产品规格和型号都可以自己控制。”刘海洋道。

“那好吧,我决定了。立即开工生产!咱们可以赔点钱,但是却能让企业职工吃口饱饭。这就够了!”说完徐应龙便挂了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刘海洋手里抓着电话久久没有放下。说实话他真的很担心徐应龙真的要无限期拖下去。或者是直接把这个项目给砍掉。

如果只是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话,钢铁厂确实就是一个坑钱的地方,当初要不是徐应龙直接命令的话,刘海洋是不介意海蓝刀具厂介入这个行业的。

但是当刘海洋去看过钢铁厂的工人的生活状态之后,他实在是有点于心不忍了。由于海云钢铁厂在被收购之前已经停产半年多了,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所有的工人都只能领三分之一的工资。由于大家的工龄以及各种保险等等关系都还在钢铁厂,一旦辞职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的多,所以除了一些新进的员工之外,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观望。

钢铁厂的工人大多都已经成家了,而且大多数家属也都在天海居住,2000块钱在天海怎么养一大家人,所以生活十分的艰辛。而这种情况和去年刀具厂又是何等的相似,如果不是徐应龙的突然出现,他们的日子其实比这些前途未卜的工人们也一样。

由于感同身受,所以刘海洋给徐应龙打电话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是询问要不要开工的事情,实际上他的心里一直在想怎么劝说徐应龙不要停工。

但是当他将这些情况一一说出来的时候,刘海洋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理由劝说徐应龙开工生产。刘海洋很清楚,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