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七十一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上)

所有带兵打仗的大员都心有归意,再加上曾国藩等一干经世大员自解兵权,清末之世,早就已经不可收拾。后来朝廷中枢又不断的对地方势力分化平衡,勉强维持了一个一统之局。

甲午之时,可以以一己之力内对中枢不听号令,外对强敌叫板的势力,也只有李鸿章和他徐一凡。李鸿章是因为北洋势力太大,要兵有兵要权有权。后世本来就评论说是甲午之战就是日本和李鸿章的战争。但是李鸿章选择的是克终令名,继续做大清的护法。

而他徐一凡现在这个地位,是一场场实打实的胜利打出来的,朝廷也从来没有半分对他制衡的办法,只有靠着北洋对他压迫牵制。地方实力派,说实在的,对中枢威权也就那么回事儿,要保的还是他们作为督抚实有的权力还有经济利益——要不然每个省的善后局是为谁开的?还不是为了地方督抚能方便的自收自支厘金。各地督抚都是久镇,捞抱了,手下安置好了,这才求去。中央权力大一分,他们的自留地就小一分。总要有个旗帜性的人物来维系地方督抚这种半独立的地位。

以前这个人是李鸿章,北京逼宫,甲午求和,眼见得这个招牌马上就要人人喊打,现在徐一凡就摇身一变,成为他们的旗帜!

再加上各地眼界日开,民智渐渐开化,对于甲午求和感觉屈辱之极,两下风潮一交,一下就将徐一凡捧到了风口浪尖!

如果说当初徐一凡当初大喊不降还有点硬着头皮死撑,那么现在他感觉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连盛宣怀这种北洋财神爷都嗅觉灵敏的准备改换门庭——李鸿章的牌子砸了,北洋这个团体还要维系哪!他徐一凡现在的声望地位,可想而知!

徐一凡硬是得意洋洋的念完了手头全部电文,这才一副小人得志状的看着底下诸将:“各位老哥……这话儿怎么说来着?这叫得道多助!没错,我徐一凡是违背朝廷的旨意行事,要在这辽南之地打下去!直到把鬼子赶下海!我也不勉强大家伙儿,愿意和兄弟一块儿干的,欢迎。不乐意的,恭送!”

几个人一脸晦气的对望一眼,个个心里骂娘。这话儿你徐一凡怎么不早说?砍了丰升阿的脑袋,徐一凡就命令毅军向东北方向延展防线,和辽阳一带的禁卫军建立接触。又是两营嫡系禁卫军的官兵调了过来,更是开了银箱,十五万两现银拿出来,不论官兵,发了五两的见面饷,要知道艰苦如毅军,已经九个月没见着饷钱了!

朝廷那里的电谕,全捏在他手上,也不告诉他们朝廷准备议和了,不吭不哈的就将大家伙儿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