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七十三章 错过了

行布置。甚至也算到了以日本如此薄弱的家底,打到这个地步,也差不多山穷水尽——这和徐一凡始终维持一隅之地的作战规模,并且不轻易寻求会战的补给规模不一样,是横贯两处海域,支撑着十几万大军海外外线全面出击的巨大战事。而且徐一凡不用维持一支消耗巨大的近代吞金巨兽——海军。

虽然可言是倾国运之一赌,但是上至伊藤博文,下至具体指挥作战的部队长,都认为这场战事收功有七成把握。

可是,偏偏清国出了一个徐一凡。

这个彗星般崛起在东亚政坛上面的人物,如此深刻的变动了这场战局。让他们这些人的所有筹划,所有野望,都全盘落空!

清国宣布求和投降。

徐一凡不降。

他有一支覆灭了日军两个野战师团的强悍部队,他占据辽西辽南的内线地位,他收编了数万辽南的清军,而且他仿佛知道,只要打下去,日本就难以为续!

最要紧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已经鼓起了风潮。清国并不是没有战斗下去的实力,而是没有一个中流砥柱引领他们作战。徐一凡已经代替了灰头土脸的李鸿章,一时成为天下之望!

日置益当初不是没有评估过徐一凡和他势力,日本收集清国情报的渠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对徐一凡的评价,各个渠道汇总而来的资料和最后论断都差不多。外交部门对徐一凡的评价还尤其高一些,因为多少了解一些徐一凡在南洋的内幕。认为他有相当的力量。但是大家都认为,徐一凡僻处海东,又不像李鸿章那样海陆师俱备,在大清政坛各方面奥援又多,财力也雄厚,并不是一支超过李鸿章的力量。大家还同样认为徐一凡很有野心,在日军对清国本部还有李鸿章进行打击的时候,象他这样的野心家,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路数,应该按兵观衅,清国本部还有李鸿章败得越惨,他就越有浑水摸鱼的机会。清国中枢本来就很不待见徐一凡,他手头的实力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他会为了清国把自己本钱拼干净?

当初对徐一凡这支力量战事起后的判断就是,徐一凡很可能利用这次战事,顺势从朝鲜退到满洲境内,很可能会囊括吉黑两处,让开大路,然后趁机拣奉天的便宜。谁也不认为他会坚决抵抗。

谁也没想到,徐一凡坚决抵抗了,还让陆军吃了大亏。更千里回师,在天下皆降的时候,喊出了那振聋发聩的一声。

徐一凡,不降!

这一声鼓荡的风潮是如此之大,竟然让日本二千年积蓄的元气所作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