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

的家族企业,重要将领都是由他们的亲信担任。在大清版图内,三藩俨然三个独立王国。吴三桂等人虽然在军政大事上会通知一下清朝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是自个儿说了算。

吴三桂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CEO,坚持散财聚人的原则,出手大方,到处网罗人才。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有利用价值的,他都愿意重金收买。为了表现出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的姿态,吴三桂甚至对一些地方上的小官也亲自接见,可见其野心之大。许多人才纷纷聚集到吴三桂的府上,吴三桂还让他们签卖身契,你为我服务多久,我给你多少钱,是特别有经济头脑的一个人。

耿精忠和尚可喜也纷纷模仿吴三桂,只是他们没有吴三桂那么财大气粗而已。如此庞大的开支,如果仅仅依靠朝廷的俸禄和兵饷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三藩的经济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虽然大多数经济活动违法了帝国的法律,比如私设赋税、霸占津口、收购物品等等。

三藩的存在严重地侵害了帝国的利益,而且不光是利益,简直就危及帝国的存亡,所以把三藩比作帝国身体上的三颗肿瘤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康熙削藩虽然本质上是狡兔死走狗烹,但确实是专制时代不得不做的一件安邦大事。

<h2>假戏真做</h2>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灼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说实话,在深宫里长大的康熙是指挥不动这些大军阀的,藩镇势力一旦坐大,便会犯上作乱,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常识。对于熟读史书的康熙来说,不用别人提醒他也知道藩镇对于国家的危害。

削藩固然是帝王所渴望,但是削藩是一项高技术的危险活,搞不好连自己的性命、帝国的前途都要搭进去。康熙这么年轻的一个帝王能够完成这项高难度技术活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康熙不顾群臣的极力反对,一意孤行要撤藩。这是康熙一生中做出的最错误的决策,尽管后来不少拍马屁的人认为康熙圣明,这些人是以成败论英雄,看到康熙最后削藩成功,大家纷纷拍马屁。

公正地说,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国外学者评价,削藩差点葬送了整个大清帝国,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八年来民不聊生,死伤枕藉。削藩的行为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没有选好时机,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

我们还是来看看整个事情的经过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御史大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