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想起三十五岁的作家冯唐,还真难过啊

冯唐年轻气盛。冯唐说他要用文字打败时间。冯唐说他欠老天十部长篇小说。三十五岁之前,他在厕上、车上、飞机上,会后、酒后、琐事后,奋不顾身地挤出一切时间,写完了四部长篇小说。写出的小说出版之后再版,二〇一五年,出版方又要出一套新版,让四十三岁的冯唐写写三十五岁之前写这四部长篇小说的感受。他一边回忆那时候的写作,一边回忆那时候的作家冯唐。

《欢喜》起笔于一九八七年左右,结笔于一九八九年左右,从年龄上来看,就是十六到十八岁。当时,写就写了,了无心机,现在想来,缘起有三:

第一,有闲。一九八七年初中毕业,保送上高中,一个暑假,无所事事。于是,我宅在家中,把《欢喜》结尾。

第二,有心。一是差别心。我心灵似乎发育晚,一直对世界缺乏差别心。录音机能录、放英文就好,管它是几百元的“松下”还是几十元的校办厂“云雀”牌。女生十八岁,哪有丑女?洗干净脸和头发,都和草木一样美丽。但是从十四五岁开始,心变了。几百元的耐克鞋明显比几元的平底布鞋帅多了。个别女生的脸像月亮,总是在人梦里晃。二是好奇心。好奇于这些差别是怎么产生的,是否傻逼,如何终了。

第三,有贪。学校里好几个能百米跑进十二秒的,我使出逃命的力气也就跑进十五秒。我很早就明白,我只能靠心灵吃饭。两种心灵饭对外部条件要求最少,一支笔、一沓纸就够了。一种是数学,一种是文学,但是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文学有。那就文学吧。于是,就在青春期当中,写了关于青春的《欢喜》。再看,尽管装得厉害,但是百分之百真实,特别是那种装的样子。或许,也只有那个年纪,才有真正的欢喜。

《万物生长》第一版是二〇〇一年出版,到二〇一五年,我所知道的,已经有九个版本(含法文译本)。第一版纸质书拿到手上的时候,我还不到三十岁,天真无邪地想:“我的精血耗尽了吧,写得这么苦?”结果没有。爹娘给了好基因,大醉一场,大睡三天,又开始笑嘻嘻地一周干八十个小时去了。我还想:“我该名满天下了吧,写得这么好?”结果也没有。我又想:“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吧,该写的都写了?”结果又没有。之后十年,每周八十个小时地投身于工作的同时,又写了《万物生长》的前传《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后传《北京,北京》,我摸摸心胸,似乎肿胀尚未全消。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讲述从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〇年的北京,一些少年从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