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部 西苑遺恨

十六

十六歲的皇帝即位以後,宮闈風波不斷。首先是兩宮太后之爭,當內閣奉旨召集廷議,議上兩宮徽號時,新任御用監掌印太監,正在極力巴結周貴妃的夏時,突然出現在內閣大堂,大聲說道:「奉諭:皇上為貴妃所出,應獨尊貴妃為皇太后。」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李賢問道:「是奉上諭,還是貴妃之諭?」

夏時一愣,遲疑了一會答說:「是貴妃之諭,亦是皇上之諭。」

顯而易見的,這是「假傳聖旨」。李賢搖搖頭說:「雖上諭不能遵。」

「李閣老,」夏時厲聲問說,「你打算抗旨?」

「夏太監,」彭時插進來問道,「今上之諭與先帝之諭,何者為重?」

「那還用說?」

「你是說,應以先帝之諭為重!那麼請你覆奏:先帝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內閣敬謹書之於冊。如果皇后不能遵為太后,千秋萬歲後,何得與先帝合葬?」

這一問,將夏時問倒了。「那麼,」他問,「你們說該怎麼辦呢?」

「兩宮並尊。」

周貴妃亦知這是爭不過的事,只好同意。內閣又議,兩宮太后,應有所區分,才便於稱謂,於是議上稱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單稱皇太后,即指母以子貴的周貴妃。

這是三月初一的事,隔了一個月,風波又起了,先帝定於五月初八下葬,陵寢定名為「裕陵」。四月初,李賢、彭時面奏,裕陵應修造三壙,居中葬先帝,東西兩生壙留待兩宮太后之用。皇帝復下廷議,而夏時後又傳諭不得營三壙,但亦沒有說只能修造兩壙。

「兩宮太后千秋萬歲以後的大事,還早得很。」李賢說道,「不如暫從緩議。」

下葬以後,籌備大婚。由於牛玉極力勸說,說動了周太后,立吳氏為皇后。皇帝心不以為然,但天性至孝,不敢違命。七月廿一日,行了合巹大禮。

剛剛過了滿月,八月廿二日那一天,又起風波,這回的風波可大了。原來阿菊干預皇帝、皇后的房幃之事,不過言詞很正大:不可貪戀燕好,致誤朝政。皇后知道了心裏很不舒服,跟牛玉談起,牛玉勸她立中宮之威。皇后年輕不識輕重,在坤寧宮升皇后寶座,傳召宮正司女官,將阿菊找了來,訓斥了一頓,下令責罰,用紫檀戒尺重責五十,阿菊的手掌腫起半寸高。

阿菊很厲害,疼得淚珠在眼眶內打轉,就是不哭出聲來。回到她所住的長寧宮,叫人取來一塊大冰,將手掌覆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