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8章 有一种态度叫沉默

的文彦博对神宗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都是这种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如果用阶级立场之外的另一种解释,就追到了汉朝。当然不是说文彦博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阶级立场的成分,而是他不是有意识地强调阶级立场。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这种阶级自觉,他是有意识地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汉太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于高皇帝十一年颁下求贤诏:“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无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列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第二年又布告天下:“与天下之豪士贤士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宋人没有后世的阶级自觉,即使表达了阶级立场,也是无意为之。不可能在那个年代用这种话,表达地主阶级对自己阶级立场认识多么清楚,有这种意识,就吓人了。文彦博用这句话,是向神宗表达政治立场。天下豪士随着世家大族消亡已经烟消云散,那么追汉太祖之言,现在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意不同意?文官集团要续汉祚,同意不同意?

从仁宗到神宗,他们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立场,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手段。

对于赵祯来说,他难的不是站不站到徐平一边,而是担心徐平能不能做到?如果徐平只是夸海口,做不到的话,那么最后结果是赵祯所不能接受的。自己生死且不说,即使失败赵祯可能还是可以做皇帝,只是会被逼向另一个立场。天下却会再入五代乱世,大宋又会成为另一个地盘大了一些的短命王朝。

文官集团要续汉祚,文士大儒要续大汉道统,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在他们内部,续出来的汉祚是个什么样子,谁才是续出来的道统的正统,先就争得一塌糊涂,有的时候能把狗脑子打出来。皇帝首先要考虑的是长治久安,文官争得越厉害,皇帝越心灰意冷。

此时徐平在文官集团内部都还没有一统天下,让赵祯表态是强人所难。不过除了公开表态之外,还有一种态度叫沉默,徐平需要的也是赵祯的沉默。

赵祯走到案前,仔细翻阅徐平的奏章。

徐平手录的《出师表》自然留中不发,这是向赵祯表态的,没有必要让外人知道。

统秦凤、泾原、环庆三路大军,出萧关,灭党项,与想从调停大宋和党项战争的契丹大军战于五原城下,可以交给枢密院。同不同意徐平这样做,文官们自己去做决定。

因为天都山前线大胜,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