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章 另眼相看

,而且榆树长得慢,要三五十年才能派用场,不实用。

可太爷爷的娘坚持种榆树,老爷子素来怕老婆,就答应了。

老太太出身书香门第,他爹中过秀才,还做过县太爷的师爷。可惜老人家命不好,刚上任没多久,就碰上捻军攻打丰邑,城破之后,县太爷搂着大印跳了荷花池,他也被捻军捉住,砍了脑袋。

此后家道中落,不得已,老太太才下嫁给我太爷爷他爹这个薄有田产的农家子。此后几十年,日子虽过得不算丰裕,却也总算衣食不愁。可老太太总是终日郁郁,难得开心颜。一是经捻军一吓,落下病根,终年噩梦不断。再加上,她老惦记着旧日风光,总想着如果自己的爹没那么短命,就不会这么窝窝囊囊的做个农家妇。

种榆树,是因为老太太觉得榆树比别的树贵重,希望儿子能有出息。

或许是遗传了秀才外公的基因,我太爷爷从小就耳聪目明,过目不忘。他娘见他是个读书种子,想着许是老天保佑,让孩子帮她重温往日风光-----甚至能更进一层,让她当上举人甚至是进士的娘。于是倾 其所有,为我太爷爷请了最好的先生,供他读书。

太爷爷也争气,他三岁启蒙,五岁就能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六七岁,就能和一群半大小子一起,坐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诵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十五六岁时,已经能做得一手好八股,赋诗做对也无一不精,是封邑方圆百里,人人交口称赞的小神童。

光绪二十九年,为庆祝慈禧老佛爷七十大寿,朝廷发恩科。太爷正值弱冠,顾盼自雄,自觉学问初成,准备参加秋闱,博一个秀才功名,光耀门楣。

正在这时,一位昔日同窗突然登门拜访。此人出身富贵,喜郊游,爱宴乐,出手豪奢,相交遍天下,算是个风流倜傥的佳公子,可就是不爱读书。他爹为他说了一门亲事,是县太尊的外甥女,相貌家世,无一不是上上之选。可那家小姐嫌他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白丁,说除非他中个秀才,否则绝不嫁入他家。

这人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就凭自己胸中那点墨水,想中秀才,万无可能。于是想到了我太爷爷这位神童。借联络同窗之谊的名义,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请我太爷爷饮酒取乐。觥筹交错间,借着酒劲,诉说自己对县太爷家小姐的倾慕,和那小姐的无情。说得我家太爷爷也唏嘘不已。看我太爷爷动情,那位同窗拿出纹银百两,请我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