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4

一副受益匪浅的样子。

阿娇、赵宴平对科举都不怎么了解,既然孟昭觉得不错,那应该就没什么问题,少年郎虽然年纪轻,现在却是家里名符其实的最有学问的人,赵宴平也就律法相关的书读得多一些,肚子里的墨水早被儿子超了过去。

在这种平淡又充实的日子里,二十七个月倏忽间就过去了。

朝廷召赵宴平回京任大理寺少卿的起复文书送到赵家时,正是气候宜人的九月,江南天蓝水清,桂花仍旧散发着缕缕清香,流水穿过小桥再从门前流过,年轻的公子小姐们在游船上欢声笑语,美好的像一卷江南风景画。

阿娇既想回京去看她的亲朋好友们,又有些不舍这些熟悉的景象。

回城倒也不急,赵宴平先带一家人去了扬州府,拜祭岳父岳母。

阿娇早已记不得父母的模样,看到那两座荒凉的坟墓,她竟然也没有什么泪流,就带着女儿站在旁边,看赵宴平熟练地拔草修整墓地,直到赵宴平跪在父母的墓碑前,自陈委屈她的那些地方,阿娇才突然心中一酸,低头拭起泪来。

她少时命苦,后来遇到赵宴平,才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甜,什么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爹,娘,女儿要去京城了,不能时常回来探望你们,但你们放心,女儿过得很好,以后也会更好。

秋冬北上是逆风,官船在运河上飘飘浮浮快两个月,终于在腊月初到达了京城。

谢郢、沈樱夫妻俩带着一双儿女来接他们了。

寒风呼啸,岸边冷飕飕的,大家简单叙了旧,便快速上了马车。

孩子们上了一辆,赵宴平、谢郢上了一辆,阿娇与沈樱坐在一起。

沈樱与阿娇聊的是家长里短,谢郢与赵宴平聊的是京城的官场形势。

谢郢笑着对赵宴平道“别看你才离京三年,这三年里官场可是换了一大批面孔。”

宣和帝登基,作风处事自是与先帝不同,倒也分不出哪种理政的方式更好,简单来说,先帝在位时间太长,心性养得更包容,哪怕一个臣子没什么本事,但只要没有大过,看在臣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淳庆帝也愿意继续用这种臣子。

宣和帝就不一样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一样,急着实现自己的抱负,急着开展早有筹谋的一批改革,守旧派的臣子们不想改,只想继续吃老本一心求稳,那自然成了宣和帝的绊脚石,于是就在赵宴平离开京城的这三年,宣和帝大刀阔斧地铲除了一大串绊脚石,屡屡提拔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