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章 得遇故人

明朝建国前期,国家内的荒地很多,洪武大帝采取了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鼓励大家开荒。热爱种地的老百姓们也积极响应。

到了明朝中后期,理论上田地的数量要比前期多了不止一两倍,收上来的税也应该几何式得提高了吧。

不,税收并没有如愿猛增。

“田”当然不会消失,勤劳的中国人民不会放过任何一块荒地。

只是它们从需要缴税的“民田”变成了不用纳税“田”了。

为了逃避高额的土地税,和以此为标准计算出来的一大堆苛捐杂税。无奈的大明农民选择把土地“依附”在官田或者免于交税的人家之下。自己就干脆做佃户,因为在“黄册”上显示他没有土地,所以全家都不用交税了……

这种神奇的做法,在明朝甚至有个学名,叫做“影射”。

不是指桑骂槐的“隐射”,是“影射差役”、“诡计田粮”的影射。

这就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士绅地主和大寺庙拥有百顷田地,却不用交一份粮税。而只有三五亩薄田的普通农民却成为纳税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先不说那么远,反正就这么个情况——寺庙,尤其是有名的寺庙,拥有非常可观的田地数量,以及依附于他们下面的僧尼,佃户,甚至逃脱徭役的流民。

位于陶然亭附近的慈悲庵就是这么一个拥有几百亩土地和佃户的大庙。

土地多了,空闲的房子自然也多。慈悲庵就会将这些空房出租出去,赚些银钱。

说是租住在慈悲庵,实际上只是说是慈悲庵附近的空屋里。在明朝,已经有了专门的房产经济人,就是所谓的“牙人”。

到北京上任后不久,山东人高会,就通过牙人租住了慈悲庵空余的一间小房子。

很多到京城投亲访友的穷人,或是租不起客栈和京内宅院的应试举子,都会选择居住在城外的庙产中。

既便宜又清静,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若举子他日蟾宫折桂,更是会为庙宇添加名声,算是双赢。

高会虽然是个不信神佛的粗人,但也知道自己身为锦衣卫,早就满手杀孽,唯恐玷污了清静之地。故而在慈悲庵那边租了将近三年的房子,至今都没踏足过庵堂内半步。

压根谈不上忌讳。

“啊,我这下明白了……”

万达恍然大悟。

说到底,朝廷给的工资太低了,高会租房不易,只能去郊区。

同时也心下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