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古染坊

没有坐的地方,大家就围着办公桌站着。一会儿,黎巴嫩的早点和咖啡送进来了,我们站着吃喝起来,一面听老板介绍了几种在非洲女人中最盛行的花色,说它们从织到染再到印的一系列工序。一块布的完成,竟需要两个礼拜。可惜工厂很不景气,因为中国人的仿制品冲进了市场。两个礼拜的工序,仿制只需要几小时。老板的悲剧原来和我的同胞有关。

卡诺还有一个古老的染坊,有五百年历史。染坊是一个大院子,地面上布满一个个染坑。染坑有一丈多深,大小相当于中国的水井,只是没有井沿儿。院子里跑着一群群羊羔和孩子,都敏捷地在坑上跳跃。染浆绝大部分是深蓝,相仿于中国民间的印花布颜色。我们小心翼翼地绕着坑走,怕一失足就改了肤色。染浆都很陈,有的有上百年的历史,上面浮着落叶、虫尸、花瓣、纸屑。富有的染匠一家拥有几口染坑,大体上能从染坑里捞是衣食住行。但多数染匠都很贫穷。染匠们坐在坑边,把一块布料浸没在染浆里,然后把它拎起来,在空中待上几秒钟后,再将它浸入水中。这两个动作要重复八九天,一块布才能染成。把布料拎起,为使颜色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我以为染布都靠煮,颜色是煮上去的,这儿的染法似乎更古老。美国人看见古老的东西不照相是不行的。于是都找上那个形象最古老的染匠合影。老染匠一下子就把头挡起来,张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笑着嚷了句什么。翻译告诉我们,他说相不能白照,得给钱!翻译说现在已经够开通了,过去照相是犯忌讳的。我们全傻眼了,问他要多少钱。照一张两百尼拉。一百怎么样?一百就一百。非洲人喜欢漫天要价,你杀价杀得再狠也不伤和气。

穿过染坑,有几间矮房,里面的人是专门给布抛光的。十六个汉子盘腿坐成四排,两人一组,面对面,中间搁着折成四方的布料,两人的木锤就往布料上抡。木锤一头大一头小,有些像中国洗衣的棒槌,只不过粗数倍,也稍短,木料是非洲特有的硬木,木质极硬,木色温润,长年把握在人的手里,它们也都借了人气,透出皮肉般的圆熟来。汉子们全部上身赤裸,黑色的皮肤泡足了汗水,便有了他们手中木锤的质感。我们都上去试了试木锤的分量。好几十磅重的木锤举是举得起来,但落下就狼狈了,砸的东一处西一处。胡乱碰了几下,师傅又返工,整齐密集的棰打形成一排一排波浪形花纹,锤过的地方闪亮如锦缎。非洲不长桑树,养不了蚕,绸缎靠进口,人们都是穿麻和棉,据说这种打上去的绸缎光泽是很经久的。抛光房没有窗,泥墙上溅起木锤的回音,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