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读错了的一部史

胡适在写《白话文学史》的引子的时候,其实模仿了一个古老的传统。他写:“前天有个学生来问我。”

在写这篇引子的两天之前,是不是真有一个学生(角色)来问(动作)胡适?这是任谁也无法验证的。即便有此一人,有此一来,有此一问以及有此一答,它是不是当真发生在胡适写这引子的“前天”?这也是任谁也无法验证的。但是,这段问答不能发生在“今天”、“昨天”,因为太近,显得过于凑巧了。也不能发生于几天或者几个月之前,因为太远,当事者胡适很难说服他的读者:那样久之前发生的对话居然给如此详实地记录下来。所以“前天”,正好。

胡适造了大半辈子古人的反,却从来没有脱却古人的掌心。他这段“前天有个学生来问我……我回答道……”正是先秦诸子最擅用也最惯用的设问答对之法,它也出于总是被近世文学史作者视为日后“真正小说之雏形”的虚构手段。

雏形派的文学史家最常举的一个雏形小说就是“齐人骄其妻妾”的故事。这篇故事从《孟子·离娄章句下》篇割裂出来,仿佛有了独立的身份,因为它是一个首尾俱全的故事,也可轻易显现讽喻人性虚矫的意旨,文学史家持此篇以骄其国人曰: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这么优秀的短篇小说。

结论似乎是对了——至少对长期顿挫于文明进程迟滞于西方世界的中国人而言,有桩文化工艺老古董确乎弥足珍贵;可是割裂了这个故事的上下文,非但不足以骄视寰宇,夸言吾国小说之早慧,反而斲失了孟子这位“小说家”和他的“作品”与当时孟子这个辩论家所面对的世界之间的联系。

齐人的故事非常通俗。它叙述一个成天到晚在外吃饱喝足的丈夫,回到家中便吹嘘自己如何结交富贵,让他的一妻一妾不得不起疑,其妻于是决定“吾将<img src="images/00008.jpg"/>(偷窥)良人之所之也(丈夫究竟去了哪里)”。结果,那齐人的行踪大白:他每天不过是走到东城外的坟地,去乞讨些祭祀用的残酒剩肉罢了。妻妾得知实情,相拥而泣,那丈夫却浑然不知,仍旧洋洋得意地回到家来,“骄其妻妾”。

不过,这个故事原先另有被雏形派文学史家砍掉的头尾。原来,是有个叫储子的人前来告诉孟子:“王使人<img src="images/00008.jpg"/>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齐王派人暗中偷窥夫子,看你长得是不是当真与常人不同)?”孟子答道:“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有什